GPS漂移处理
GPS 轨迹点的漂移,最常见于当车辆进入隧道等 GPS 信号弱的区间时,本该位于区间内的 GPS 定位点却停留在入口处,而等到车辆驶出区间后,GPS 点又瞬移到出口处。这种情况下,我们利用 GPS 数据计算车速时会出现区间内速度为 0,出口处又严重超速的现象,且车辆定位不准确同样影响会空间分析的结果,因此,需要进行修正。
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
GPS 轨迹点的漂移,最常见于当车辆进入隧道等 GPS 信号弱的区间时,本该位于区间内的 GPS 定位点却停留在入口处,而等到车辆驶出区间后,GPS 点又瞬移到出口处。这种情况下,我们利用 GPS 数据计算车速时会出现区间内速度为 0,出口处又严重超速的现象,且车辆定位不准确同样影响会空间分析的结果,因此,需要进行修正。
愿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。
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想起来写这样一篇文章,可能只是某次翻阅相册后的触景生情,更可能是发现我已经开始健忘,记忆逐渐模糊,在手里的水从指缝中漏完之前,应该找个地方把它盛起来。很多人怀念疫情前的生活,那个时候有不用带口罩的自由,享受着外卖送到楼下的便利,但我并不是想对比那时与现在,只是单纯地记述这段回忆。因为于我来说,2019 年,从现在看来,真是一个精彩至极的年份,一段此生难忘的记忆。
最近在尝试做时间序列数据的缺失值填补,由于数据的缺失率很高(80% 以上)且这一部分预计是研究的重点和亮点,想到了用深度学习方法来做填补。在网上搜索资料发现,现有的模型很多都使用了 GAN 框架,比如 GAIN (ICML 2018),E2GAN (NIPS 2018, IJCAI 2019),这些都是发表在计算机顶会上的成果。后者参考资料比较多,我打算用这个框架进行尝试,这也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做模型复现。幸运的是,我找到了论文一作的GitHub 项目,不至于从零开始。但这个项目基于 Python 2.7 和 Tensorflow 1.7,有些陈旧了。我参考源码和论文,按个人理解用 Python 3和Pytorch 复现了这一模型结构。
为了帮助理解,我在那篇 Nature
文献分享的博文里加入了几个数学公式。经过优化算法课的锤炼,我打这些 LaTex
公式已经轻车熟路,比我做 PPT 用的 MathType
可舒服多了。但当我写好博文用hexo s
进行本地预览的时候发现,原本在我的
Markdown 编辑器上能够预览的公式,都无法在网页上正常渲染出来。
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,发现原因是 Hexo 的自带的渲染引擎 marked.js 并不支持显示 LaTeX 公式,解决的方法就是更换渲染引擎,比如使用 MathJax 和 KaTex。这两种引擎在 Next 主题中都已经支持,其中 MathJax 的速度比 KaTex 更慢但支持更好,这里以前者为例介绍使用方法。
之前给博客添加了在页脚显示访客人数和文章阅读量的功能,于是打算就此开一个系列,详细地记录我的博客的搭建过程,拟了这第一篇建站日记。因为一直没有时间把它补充完整,这篇草稿在文件夹里躺了好几周,越来越觉得碍眼(强迫症),终于逼着自己把它写完发出来。把之前做一半的事情重新拾掇起来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,希望以后能一开始就坚持下来,加油!
大部分静态博客的访客统计使用的都是不蒜子(busuanzi),一个轻量级的计数服务,可以将计数直接显示在博客的页脚。不蒜子的引入有两种方法,最好不要同时使用,避免出现冲突。
好像有一阵子没更了,这两周导师临时派了很多事,加上快要结课和组会,端午三天的假期我肝了两天,也没有吃上粽子,总算是把所有的任务都做差不多了。这篇文献本来是准备在昨天的组会上分享的,没想到这周突然不开了,就在这里记录下来,也加深自己的印象~
这篇文章是之前阿里的老师授课时提到的,正好组会要做论文分享,我就找来看了一下。文章标题直译过来是“人类移动性的普适访问规律”,发表在《Nature》正刊上,相当令人羡慕。人的移动性或者说人口流动在很多领域都是热门的研究方向。目前,在宏观层面描述移动性规律比较流行的模型是重力模型(gravity model)和辐射模型(radiation model),但这两个模型都只能获取 OD 之间的总流量,没有考虑到访问频率;同时,微观个体移动模型(比如EPR模型和容器模型)模拟的结果无法与宏观模型的结果很好的耦合。文章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一个简单但有效的宏观移动性规律,成功地把访问频率纳入其中,并以 EPR 模型为基础,改进了微观移动模型,与提出的宏观模型衔接了起来。
最近科研中需要爬取几条已知名字的道路的地理数据,从而建立某一区域内的路口和路段间的拓扑关系。 一开始想到使用 osmnx 库,但是尝试之后发现不能满足我的需求。主要存在几个问题:OSM 的路网很不干净,存在我不想要的支路段、匝道还有多余节点,如果一个个删除很麻烦;节点合并根据距离,不管怎么调整阈值效果都不理想;坐标系是 WGS-84,但我不想频繁转换数据的坐标系。于是尝试从高德地图中获取。
随着诸如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,是否人类将会变成技术的支配物?
最近几天在给自然辩证法的课堂报告查些资料,这个题目乍一看好像已经讨论烂了,但过程比我预想的要曲折许多。我原以为这种公共课的糊弄学我已经如火纯青,看在老师上课还挺有意思的份上,最高规格不外乎先到知乎上找几个大V抄一下观点,再去豆瓣找几个影评和书评做论据,最后在百度上复制几个营销号交差。没想到我可能太高估中文互联网社区的质量了,我被迫到知网载了好几篇哲学文献看,这对于我这样的只读过《苏菲的世界》的工科生来说,未免有些对牛弹琴,于是读了一会儿就开始头昏脑胀。这其中最让人头秃的当属海德格尔,因为这位哲学家为了表达他的思想生造了好些词,下文用加粗字体列出。